昨日,中山公園社稷壇,游客們從修葺一新的琉璃瓦圍牆邊走過。新京報建築設計記者 薛珺 攝
  新京報訊 (記者饒沛)中商務中心山公園社稷祭壇修繕工程全部結束,昨起重新對游客開放。
  此修繕工程歷時半年,社稷壇內文革期間鋪設的水泥地面均被買屋拆除,壇內重要景觀五色土沒有改動。
  記者昨天在中山公園社稷壇看到,壇四周新換的琉璃瓦為橘黃色,鋥光瓦亮。地上新鋪的青色石磚古樸整齊,映襯得中間的五住商不動產色土更顯莊重。
  中山公園社稷祭壇修繕工烤肉程從今年5月23日開始進行,主要工程包括完成了社稷祭壇四周壝垣(wéi yuán)修繕249.92米,完成壇內地面鋪設地磚3411.5平方米。
  上世紀文革時期,公園曾對社稷祭壇四周壇牆及壇內地面進行修繕,當時地面採用了水泥地面。中山公園方面表示,那次修繕無論從形制、觀感及效果都影響了原有風貌。
  那次修繕後,經過30餘年風雨,四周壇牆琉璃構件因年代久遠,出現了牆帽不均勻沉降、牆體通裂、鋼筋外露的問題。
  此次修繕則按完整性原則,最大程度地依照古祭壇原風貌、原制式,對失修部位進行整修。為保護社稷祭壇原有歷史風貌,四周壝垣上的琉璃構件嚴格按傳統工藝燒制,地面採用了天然石材“蒙古黑”進行鋪裝。按傳統工藝與傳統制式進行修繕。工程耗資800萬元。
  中山公園目前還在向文物部門申報修繕中山堂周圍的地面,將文革期間鋪設的水泥地面更換為傳統地面。通過多項恢復古代風貌的修繕工程,中山公園將於明年迎來建園百年。
  ■ 背景
  社稷壇與五色土
  社稷祭壇景區,是中山公園最重要的核心景區。明永樂十八年,即公元1420年,永樂皇帝朱棣建紫禁城時,按《周禮》中“左祖右社”的營國定製,建立社稷壇。從此,這裡就成為明清兩朝皇帝祭祀土神和五穀之神的地方,亦是皇權王土和國家收成的象徵。社稷壇台是用艾青葉石砌成的三層正方形平臺,高0.96米,平臺上按五個方位鋪成南紅、西白、北黑、東青、中黃的五色土。當時,這五色土是由全國各地納貢,以表示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。
  ■ 對話
  社稷壇為防揚塵沒恢復露土原貌
  新京報:文革期間的修繕為什麼會用水泥地面?
  劉鴻義(中山公園副園長):我到中山公園參加工作是上世紀70年代。那時對文物保護的意識並不強,想修就修,也不需要像現在似的找專家論證,修舊如舊。別說地面了,就拿中山公園最珍貴的活文物——古樹來說,當時也都是任其自生自滅,不像現在還給打營養針。
  新京報:上次修繕後,社稷祭壇整體保護情況怎樣?
  劉鴻義:上次修繕後到現在也有三四十年了,琉璃瓦破損很多,壞了都配不上相同樣式的瓦了。再加上風吹日曬,以及北京的空氣污染,原來黃色的琉璃瓦都變白了。但承載五色土的社稷壇底座沒有發生問題。
  新京報:修繕過程中最重視哪些問題?
  劉鴻義:這次修繕,我們希望能恢復社稷祭壇的風貌,所以前期光查找資料和論證就用了3年,真修起來才用半年。為查清以前社稷壇是什麼樣子,用的什麼材料,我們去了第一檔案館和國家圖書館,查找到當時的照片和文字記錄,這也是我們這次修繕的依據。
  以前的琉璃瓦都是礦物質上色,現在都是化學上色,會差一些。我們拿著社稷壇原有的琉璃瓦去琉璃河找廠家,要求他們照原樣開模製作,就這樣還換了一個廠家,經多次試燒,出來的東西才做到跟原來的琉璃瓦差不多。
  據歷史記載,在社稷壇上,五色土外,原本是一片土地,只有一條石路從南向北。但出於兩點考慮,沒恢覆成這樣子,一是因北京要求城區內黃土不露天,否則一颳風容易揚塵;二是在節假日,中山公園的游客接待量非常大,需要有承載的地方。所以決定把水泥地面換成一種叫“蒙古黑”的石材。這種石材是專家幫選的,像古代常用的大青磚,使用時間較長,不用經常修。  (原標題:中山公園社稷壇“換古裝”重開放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cyxltbohq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